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天水:深耕区域特色蔬菜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2025/07/10/ 10:13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刘晓亚

天水:深耕区域特色蔬菜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蔬菜产业是天水市着力打造的农业四大百亿元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把蔬菜种植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钢架大棚改造和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建基地、促规模、树品牌、强链条,努力打造“标准化建设、高质量产出、规模化引领”的蔬菜种植基地,深耕区域特色蔬菜产业,助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天水蔬菜发展中,甘谷辣椒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辣椒已成为甘谷县支柱产业之一。目前,甘谷县辣椒种植面积达12万亩,预计今年全县辣椒产量可达2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1.2亿元。同时,全县各类设施蔬菜建筑面积达5万多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1万多亩,设施蔬菜总产量46万吨左右、总产值21亿元以上。在种植品种上,甘谷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韭菜、春萝卜等蔬菜,还引入了茄果类蔬菜和食用菌等多元化类别。在此基础上,通过规模种植、资金投入、品牌建设等多项措施,推动以辣椒为主的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甘谷辣椒“链”出蔬菜发展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为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甘谷县注重提升蔬菜设施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集中连片建好用好设施蔬菜钢架大棚,着力打造高原夏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组建运营渭川农发集团,培育发展菜大师等农业龙头企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推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持续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提高“陇上菜都”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蔬菜产业也是武山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武山县推行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复种蔬菜六种模式,全力打造“五十亿级”蔬菜全产业链,构建“一区五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格局。近两年来,武山县聚力打造“五十亿级”蔬菜全产业链,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2万多亩,总产量136万吨,总产值达43亿元以上。注册蔬菜商标25个,13类蔬菜2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全县蔬菜“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50%,“武山蔬菜、天然好菜”品牌享誉全国。截至目前,全县有蔬菜相关企业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家,蔬菜冷藏库33个,库容量接近12万吨。

  日前,记者走进武山县大南河流域蔬菜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整齐划一的设施蔬菜大棚里各种蔬菜正在茁壮成长,菜农们正忙着浇水、施肥,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画面。洛门镇郭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小东介绍,郭庄村在大南河流域共种植各类蔬菜达3000亩,主要以莴笋和架豆为主,倒茬的时候种植蒜苗。

  “自从村里按照标准化种植模式建了统一的钢架大棚,不仅蔬菜的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今年我们的蔬菜非常受欢迎,订单多,价格高,许多都发给外地客商,销路很好。”李小东说。

  在科技兴农的创新中,武山县依托渭河流域设施蔬菜绿色高效创新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蔬菜产业创新发展上迈出科技发展的步伐。2025年,武山县成功引进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辣椒等31个蔬菜新品种。其中,水果黄瓜、樱桃番茄等16个新品种已在洛门镇宋庄村和文家寺村2个核心种植区开展定植。这些新品种蔬菜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在有效提升武山蔬菜的品质与产量的同时,还将有力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与新品种种植深度融合,实现蔬菜种植的绿色化、高效化与可持续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强协作交流,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落地应用,成功引进了一批包括番茄、甘蓝、花菜等在内的国内先进蔬菜新品种,并积极开展引种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推动全市蔬菜产业提质增品。截至2024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3万亩,总产量达280万吨,综合产值约105亿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